秋风扫落叶,寒雨滴空阶。10月31日,伴随着绵绵秋雨,温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阙银杏名师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在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上午的说课指导与下午的课堂实践两部分组成。
上午,在经历一小时紧张的现场备课后,蔡飞嫦老师和朱琳琳老师带来关于陈忠实《我的白鸽》的说课。蔡老师从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制作“我的特别朋友——动物”的图册为活动载体,进入课堂学习。通过默读关注关键语句,绘制白鸽行为与“我”的情感变化折线图,接着借助旁批共同探讨文本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抵达关于主题的理解,最后通过绘制“我”与白鸽关系的颜色卡片,深入体会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
朱老师首先阐述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并分析了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本单元在语文教材中的定位,提出通过读写、观察、探究三个互为联动的任务设计,来引导学生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课堂则通过读一读课题,初步感受“我”与白鸽的羁绊,接着绘制作者情感变化的折线图,梳理行文思路图,最后通过教师示范圈画关键语句,再引导学生探究句组,理解散文所蕴含的独特生命体验。
说课完毕后,阙老师对两位老师进行了简要而精当的说课指导。阙老师指出说课最要紧的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各个环节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内容要有所聚焦,有指向文本的具体理解。此外,阙老师还暖心提出,说课过程中要有“闪光句”,它可以是指向文本理解的精确理解,也可以是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宜圆融地进入说课环节,适时点亮说课课堂。
午后,秋雨未歇,想象的课堂翩然而至。
工作室的唐煊茹老师带来第六单元起始课——《想象漫游指南》。唐老师从对一块石头的想象开启课堂,让学生畅谈文学作品中有关于石头的想象,生趣盎然;接着发布任务让学生浏览本单元本文,漫游发现“最_______想象”,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的奇特、美好而又基于现实;然后借助课文助读系统提炼读懂想象作品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梳理,构建想象作品的阅读指南。
第二堂课,吴如意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小圣施威降大圣》。吴老师先通过快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接着,学生借助课前所做的思维导图,聚焦二圣之“变”,复述故事。分享过程中,吴老师精准地捕捉到同学对于二圣的印象有很多的相似性。由此推进任务:探究二圣之“变”,体会想象的妙趣。探究过程中,吴老师紧扣学生的课前问题,同时提供了探究的思维支架,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后以小组合作演读的方式,让学生浸润在作者奇幻的想象中。
第三堂课,周蔚然老师为我们带来《皇帝的新装》。周老师以“对安徒生童话的印象”这一亲切的问题导入,呈现出从容、轻松的课堂氛围。接着周老师让学生以课前提取的文本关键词概述课文。在概述中,周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本文的反复手法,通过创意演读的方式,体会文本的特质,感受本文的奇思妙想,课堂笑声不断,学生参与度高。之后,周老师出示《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原型,通过比较原版与安徒生创作的版本,引导学生探究安徒生改编的妙处。最终,学生领悟到奇安徒生童话思妙想背后深刻的社会意蕴,课堂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将浅文读出深度。
第四堂课,陈政卉老师执教的《女娲造人》创设了“神话创编故事会”的情境,陈老师轻巧地借助学生的预学提问推进课堂。陈老师先带领学生聚焦“作者是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的?”这一问题,通过关联本文两处及以上的改写,探究作者的“创编秘诀”。接着,追问“为什么改写神话”这一问题,探究神话改编的意图。最后,陈老师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制定一条“神话创编公式”,将课堂对神话的讨论以可视化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为课堂注入思维含量。
紧凑的四堂课后,董希丹老师对四堂课进行简要的点评。董老师从第六单元的特质出发,指出本单元需要关注的两点。一是本单元体现了不同文体的“想象”。不仅要发现“想象”的共性,更应关注不同文体在“想象”上的个性。二是本单元的文本都很“好玩”,因此要在课堂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阙老师做了总结发言。阙老师对四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肯定,指出四位老师有想法、有逻辑,并且能力求学为中心。同时,阙老师对四位老师及工作室的所有学员提了几点建议。一是任务表述,应避免反复而追求简明。要依照单元的特质,简单、到位地设计学习任务。二是任务设计,应关注任务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认识任务的起点、路径和落点。三是学科本位,避免理性压倒语文味,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应从感受、体验,自然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要遵循读文学作品应有的姿态。
言毕,时间不知已到下午5点。窗外是台风天,雨水噼啪作响,而我们听到的,是课堂的滋味,教导的滋味,语文的滋味。
撰稿:项施雪、卓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