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温州市瓯越教育高层次人才小学数学组(1)组实践活动在龙湾外国语学校多媒体教室火热进行。与会者怀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专业成长的追求,共同听取了7个课例说课和一个讲座。共赴这场数学说课探索饕餮盛宴的人员有除了温州市瓯越教育“高层次人才”小学数学(1)组全体成员外,温州市雷祖听“名师送教”工作室学员和龙湾区雷祖听名师工作室所有学员参与其中。
下午的活动中,龙湾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王小莲老师率先带来《平均数》的说课分享。王老师的说课设计精巧,共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平均数的规律性与敏感性特质。同时,借助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对这一新统计量——平均数,形成更为直观且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黄海鸥老师在《小数的意义》的说课展示环节,以 0.3 和 0.32 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启自主探索之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沿着老师精心铺设的认知路径,逐步深入探究小数的本质意义,并精准洞察计数单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为了助力学生深刻理解,黄老师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学生们积极动手画图,将抽象的小数概念具象化于图形之中,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深入挖掘小数背后的数学内涵;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说一说”的方式阐述自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梳理思维、强化认知,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起对小数意义的扎实理解体系,为后续深入学习小数相关知识筑牢根基。
特殊教育学校的黄锦秀老师在开展《有余数的除法》说课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与精准学情把控能力。她深知特殊教育的复杂性与独特性,通过系统且细致的学情诊断方式,深入且精准地摸清了每位学生的具体学情状况。基于所掌握的精准学情信息,黄老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匠心独运。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速度、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巧妙地制定了分层式教学目标与多样化教学策略。通过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黄锦秀老师不仅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适宜的学习发展机会,更有效确保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与达成,为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与借鉴。
江盛盟老师在《乘法分配律》的说课时,巧妙地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作为切入点引入课程内容。江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从具体的数值计算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表达式推导。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详细剖析与逐步验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与运算逻辑,进而得出完整而准确的乘法分配律公式,帮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数学认知桥梁,为其后续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说课环节,杨业老师把例 1 调整为 42÷3,此举有效规避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其精妙之处在于,以 42÷3 作为范例展开教学,能够更为精准地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规则与算理逻辑。相较于其他可能造成混淆的数字组合,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因特殊数字特征而误导学生产生错误计算思路的风险,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构建正确的运算认知体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且准确的基础,充分彰显了杨业老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专业考量与良苦用心。
吴小姿老师的《梯形的认识》说课展现出诸多亮点。在教材分析上,精准把握梯形在几何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结合图形直观与实践操作,利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从梯形的引入自然流畅,借助观察、对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梯形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思维能力。教态方面,沉稳自信,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彰显出较高的教学素养。
唐慧荣老师以蚂蚁爬的线路为素材进行《线段、直线、射线》的说课,颇具巧思。此素材直观形象,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以蚂蚁爬行的不同情境,可清晰呈现线段有头有尾、直线无头无尾、射线有头无尾的特点,助力学生区分三者差异。同时,这一设计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对几何图形的探究中,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展现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善于从生活中取材并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能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张优幼特级教师针对小学数学说课,开展了极具专业性与指导性的培训活动。她以七个典型课例为依托,展开全方位、手把手的细致引导。着重强调小学数学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应提升自身站位,从宏观教育理念与课程整体架构的高度出发,深入解读教材与学情。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挖掘并展现说课的独特亮点,无论是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对教学目标的精准独到见解,还是别具一格的教学环节设计,力求在说课环节中脱颖而出,彰显卓越的教学专业素养与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无涯,“研”不尽。这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高能量的思维的碰撞,每一次的碰撞都有新的收获。借此活动,所有听者都受益匪浅,对如何说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